发布日期:2025-04-12 03:09 点击次数:175
在全球经济格局加速变革的今天,金砖国家推动的“去美元化”进程如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,而俄罗斯近期关于“金砖统一货币”态度的转变,则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,激起了层层涟漪。
这场看似突然的立场调整,背后交织着大国博弈的复杂棋局与现实经济的无奈妥协,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国际金融体系变革的艰难与希望。
2024年10月,当普京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接过那张象征性的“金砖货币”样本时,面值一亿的货币设计上盘踞的中国龙与各国国旗元素,曾被外界视为金砖国家挑战美元霸权的宣言书。
然而不到半年时间,俄罗斯总统特别代表鲍里斯·季托夫却在2025年3月明确表示:“金砖不需要统一货币,而是需要自由兑换本币的技术手段。”
这种急转弯式的态度变化并非心血来潮——数据显示,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对外贸易中本币结算比例已飙升至95%,但卢布汇率在2024年仍经历了超过20%的波动幅度,这种剧烈震荡暴露了单一国家货币的脆弱性,也揭示出俄罗斯在推动货币改革时的力不从心。
政治层面的考量同样关键。
美国对俄金融制裁已冻结超过3000亿美元外汇资产,而特朗普政府近期在俄乌和谈中释放的灵活性信号,让俄罗斯不得不在“去美元化”的激进改革与地缘政治博弈间寻找平衡点。
这种现实困境在金砖国家中颇具代表性——印度在2024年与俄罗斯的石油贸易中,卢比结算比例仅占39%,显示出即便在制裁压力下,完全摆脱美元依赖仍面临巨大阻力。
尽管统一货币计划遇冷,金砖国家的“去美元化”进程却在以更务实的姿态推进。
2024年扩员后的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已占全球36.7%,超越G7的29.6%,这个庞大经济体量正在催生多元化的货币实践。
中俄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在2024年突破65%,印度与俄罗斯的RuPay-MIR支付系统整合使跨境交易效率提升40%,巴西在2025年轮值主席国期间更是将本币支付系统列为优先议题,推动成员国间交易成本降低15%。
这些星火般的尝试,正沿着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货币的轨道,悄然构建着“去美元化”的新基建。
新开发银行的数据更具说服力:截至2024年,该机构已批准超过340亿美元项目贷款,并计划到2026年实现1/3贷款以本币发放。
这种渐进式改革犹如金融领域的“农村包围城市”,当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启去美元化进程,当石油人民币结算量在2024年同比增长22%,美元霸权的地基正在被一点一滴地掏空。
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应用更展现了中国方案的优势——2024年深圳前海试验区数据显示,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到账时间从传统体系的2-3天缩短至60秒,这种技术突破正在重塑国际支付的游戏规则。
统一货币的暂时搁浅,与其说是挫折,不如说是战略重心的调整。
就像当年欧元诞生前欧洲经历的数十年的货币协作,金砖国家现在需要的是在数字货币、本币清算、支付系统等领域的深耕细作。
当巴西的外交官们讨论着人工智能治理与气候金融合作,当俄罗斯的区块链专家测试BRICS bridge支付平台,这些看似分散的努力,实则在为未来的货币整合积累势能。
这场变革中,中国角色尤为关键。
人民币在SWIFT系统中的份额已从2016年的1.68%升至2024年的4.5%,数字人民币试点覆盖境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在沙特用人民币购买中国军工产品、伊朗用数字人民币结算石油的现实案例中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货币的替代,更是一种新型国际金融关系的萌芽。
历史经验告诉我们,货币格局的变革从来不是直线前进的。
19世纪英镑霸权衰落过程中,美元同样经历了数十年蛰伏期。
如今金砖国家的探索,或许正处在类似的积累阶段。
当季托夫强调“不需要替代货币”时,我们不妨将其解读为对现实阶段的清醒认知——与其好高骛远地追求统一货币的空中楼阁,不如先筑牢本币结算的地基。
毕竟,在美元仍占据全球外汇储备61%份额的当下,任何激进的货币革命都可能招致强烈反弹。
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仍在继续。
在圣彼得堡的金融实验室里,技术人员正在测试BRICS bridge的支付峰值;在孟买的证券交易所,卢比计价的能源期货合约交易量环比增长18%;在深圳的数字货币研究所,工程师们调试着跨境支付系统的毫秒级响应——这些看似零散的进展,终将在某个临界点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。
金砖国家的“去美元化”之路或许道阻且长,但当35亿人口的经济体共同朝着一个方向迈进时,历史的车轮注定不会停转。
下一篇:没有了